阳泉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逛超市,肉类、水果、蔬菜……往往会选购一大堆的商品放满整个购物车。结账的时候,收银员都会习惯性地问一句:“要不要塑料袋?”这样的场景,你是否很熟悉并常常经历?
“限塑令”从2008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如今10年过去了,效果怎么样?记者走访发现,我市大型超市“限塑”效果明显,可市场多数摊贩送免费塑料袋,快递、外卖等新兴行业成为消耗大户,塑料制品仍是主要的购物和包装工具,市民使用习惯还有待改善。
6月20日中午,记者来到北大街一家大型超市,前来购物的市民络绎不绝。在超市收银台前,等候交钱的顾客耐心排着队。
“请问您需要塑料袋吗?”顾客结账时,收银员都会问一句。“不用了。”正在购物的孙大爷一边说,一边掏出折成几折的布袋。
孙大爷说,自从超市袋子收钱后,他每次去超市都要拿布袋。“以前,总是习惯向收银员多要几个,将不一样的种类的商品分装在不同袋子里。而现在,都是想方设法把买的东西塞到自带的袋子中,超市的塑料袋能不买就不买。”
市民于女士买了很多蔬菜,结完账后依次装进一个使用了几次的塑料袋里。她说,现在每次出来购物,都会带几个购物袋,买好东西后直接装进购物袋内。虽然超市里的塑料袋才几毛钱,可是能省则省,而且这样也环保,一举两得。
当天,记者走访了我市几家大型超市发现,不同年龄的顾客对塑料袋等塑料制品的消费态度差异较大。老年人多选择使用布袋,中年人会拿出上一次购物时购买的塑料袋进行重复使用,年轻人则很少具备“限塑”意识,大部分大部分会选择购买新的塑料袋。
“百分之八十的顾客在结账时都需要购物袋,我们不会免费提供塑料袋,购买塑料袋的多是年轻人,自己携带购物袋的顾客则以老年人为主。”据一家超市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他们平均每天出售三四百个塑料袋,根据近几年的情况去看,用量在年年在下降中。
采访中发现,在一些超市,卖散装食品的区域都有免费提供的透明手撕连卷塑料袋,由于人们的购物行为多数是随机的,用塑料袋包装便是最方便的一个选择。目前,使用塑料袋慢慢的变成了了一种生活小习惯。即使是有偿购买,很多人也不吝于多花两三毛钱买一个塑料袋。
许多市民支持限塑令,但也坦言实施十分困难,主要是消费习惯难以改变。在华龙超市,一位中年女子向记者表示支持限塑令,但同时也坦白说自己也经常在超市买塑料袋:“出来买菜很少带购物袋,虽然家里有,但不习惯带出来。”
虽然超市里使用塑料购物袋的人很多,但是基本执行了限塑令,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给顾客使用,反观农贸市场、菜市场等场所塑料袋大量使用,免费提供塑料袋的情况依旧存在。
6月22日下午6点,在桃北东街一农贸市场,因为正好是下班时间,前来买菜的市民比较多。
“买啥菜?”一个摊位前,操着外地口音的老板见到记者就开始推销,边说边从墙上扯下几个塑料袋。
在这个市场转了一圈发现,大多数人都是空手而来,拎着塑料袋满载而归。几乎每家商铺都准备有塑料袋,这些塑料袋薄厚不一,有红、白、黑等颜色。这些塑料袋大量使用,消费者并不是特别需要为塑料袋额外付钱。
提起限塑令,一位摊主笑着说:“怎会是卖塑料袋啊,人家来买菜我们还需要送东西呢。这塑料袋虽然便宜但也是有成本的,我们也不想免费提供,可别人来买东西你总不能让他用手拿回去吧,况且多少年都是这样的。”
6月24日早上7点,走进矿区平潭早市,随处可见拎着塑料袋的市民。市场内,几乎个个摊位都挂着一叠塑料袋,市民要买东西,就随手扯下一个。
王女士在一个蔬菜摊位前购买鸡蛋,摊主熟练地扯了一个白色的塑料袋装入递了过来,她付完钱后,摊主热心地再次递过来一个,“再套上一个,袋薄,一个可能撑不住。”
近年来,随着电商、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外卖餐盒等大部分也是塑料制品,成为一次性塑料用品的又一重要消耗途径。
6月23日中午,记者在我市一些饭店看到,不少外卖都采取“一盒一袋”包装,多份食品同时订购,还会套上数量不等的大号包装袋。一家炸鸡店店员说:“我们卖的是油炸食品,平均每天会用掉100个塑料包装袋。”
家住燕竹花园的周女士经常网购,她说,一个普通快递不仅外面有一层黑色塑料袋,里面还会用各种塑料泡沫做固定。有时候,一层一层拆开所带来的不只是惊喜,还有塑料垃圾。
“创办此公司不仅为了改善我市环境质量,更重要的是帮助更多残疾人就业。”这是残疾人张志峰说的话,他的言语真诚朴实,充满爱心。
张志峰今年36岁,家住盂县。他从小身体不好,常常吃药、打针,造成身体残疾。为了不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从小就下定决心,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一定要自食其力。
张志峰先后在盂县县城做过十几种工作,在工作中不断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2008年,他在市场上摸索出一条属于自身个人的创业路子:在全县经营塑料袋。
塑料制品是生活中普遍运用的材料,其具有质轻、防水、耐用、生产技术成熟、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低等优势,被大范围的应用并呈日渐增长的趋势。常见的塑料制品在被使用以后,以废旧薄膜、塑料袋、塑料泡沫餐具等形式,被丢弃在环境中。因其难以降解,对土壤等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潜在危害。
张志峰调查了我市及晋东一带的市场情况,认为建立一个生产、销售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工厂,能够有效解决我市长期存在的塑料垃圾“白色污染”问题,并且对人体、环境都没有一点伤害,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于是,他开始寻求相关帮助,希望能将可降解塑料制品工厂建成。
在从事塑料产品供销的过程中,张志峰了解到有一种可降解塑料制品,不仅不会对生态环境能够造成损害,还可以改良土壤。他跟踪调查后,基本摸清了这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生产原理、工作流程。张志峰所研制的可降解塑料是指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使其稳定性下降,较容易在自然环境中降解,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
从2008年至今,张志峰凭借自己的能力和顽强的毅力给家人带来稳定的生活,还成立了山西润晋志峰降解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主营塑料制品的公司,生产的可降解塑料制品埋在土壤6个月可以自然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极大地解决了我市白色污染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改善了环境质量。
“只要我有能力,就想帮助生活境遇不如我的人。”由于张志峰是残疾人,他特别同情残疾兄弟,目前,安排了8名残疾人到公司就业。
在去年的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上,张志峰凭借“可降解塑料制品”项目获得三等奖和5000元奖金,之后他将这笔钱捐献给贫困家庭。
为减少“白色污染”,从2008年6月1日起,国家开始实行“限塑令”,限塑令的内容最重要的包含: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简称超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塑料包装袋生产企业一定通过环保部门审批,采取可降解原料。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近年来我市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对市民进行限塑、禁塑相关宣传,提倡人们多用菜篮子、布袋等环保产品,少用、不用塑料袋。
自限塑令执行以来,目前我市各大型超市均按国家规定执行“限塑令”,塑料袋有偿使用,各大型超市的使用量显而易见地下降,但在一些农贸市场、菜市场等场所限塑令执行情况不容乐观,仍然在接着使用免费塑料袋,使限塑工作的成果打了折。一种原因是这些小摊小贩监管困难,另一方面是市民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没有改变。
在采访中,有不少市民认为,如果单纯限制超市商场,而不限制菜市场、批发商业市场或另外的地方,市民的习惯或观念仍会难以改变。为此,有市民建议,在日常生活中,不应过度依赖塑料袋。最好能够降低使用塑料制品,多使用纸箱、布袋,或是循环使用塑料制品。
此外,能够最终靠改变某些生活小习惯来减少污染,如减少点外卖的次数,用自带的饭盒打包,尽量不用一次性餐盒等。在扔垃圾时,可以多花些精力,做好垃圾分类,使塑料制品可以轻松又有效回收。
其实,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市民的素质也能得到提高,生活在这样环境中,我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会大大提升。
虽然我们一时还没办法摆脱对塑料制品的依赖,但为我们的环境,为我们的健康,我们大家可以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减少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
目前,我市正在开展“五城联创”,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改变生活小习惯,减少“白色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共建绿色家园。每一位市民都应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为“五城联创”作出自己的贡献。
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能体验最佳浏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