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瓶变“废”为船少年派玩转科学课堂——湘湖未来学校举行“自制载人小船”竞速赛
(原标题:塑料瓶变“废”为船,少年派玩转科学课堂——湘湖未来学校举行“自制载人小船”竞速赛)
位于湘湖之畔、杨歧山下的湘湖未来学校积极做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持续巩固“双减”成效,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引入海亮素质教育特色课程“载人小船项目”,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3月31日,学生们用塑料瓶制成一艘艘“小船”,以小组为单位在湘湖未来学校开展了“自制载人小船”竞速决赛。海亮教育总校长、湘湖未来学校校长叶翠微,湘湖未来学校小学部校长赵海峰等也来到了活动现场,为学生们打气加油。
叶翠微校长发言,他鼓励学生们在实践中积极使用物理、力学知识、材料学等知识,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运用到解决具体问题中。希望每个同学的努力和付出都能在本次比赛中得到体现,在学习中获得很多快乐,在创造中获取成就感。
比赛现场,学生们如火如荼地商量战术、互相鼓励、进行团队分工,大赛一触即发。
船桨拍打水面激起的浪花、现场震破天际的加油声、学生们咬紧牙关冲刺的瞬间……不起眼的塑料瓶经过团队的群策群力,化身为可以载人的小船,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比赛中,乐此不疲。
小小的船,承载着学生运用跨学科学习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学资源和价值。
塑料瓶、塑料袋等塑料制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负担——白色污染。“载人小船课程”呼吁整个社会减少塑料制品使用,宣传科学环保理念,热情参加废旧塑料回收利用行动,共同创造优美、宜人的生活环境。
课程组首先向湘湖未来学校五、六年级的学生发布环保召集令,科普废塑料瓶的利用价值,并号召学生收集废旧塑料瓶。课程前期,学生主要在教室完成模型研究、设计的具体方案和模型制作。
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群策群力,向教师讲解设计的具体方案、领取制作材料、并将塑料船送交“质量检验”,再到游泳池开展划船技能训练。学生们划船训练合格后,就能穿戴好泳衣、泳帽,开展激动人心的载人小船竞速赛了。
在“自制载人小船”课程中,学生不仅仅可以学习到抽象知识,还能够最终靠动手、动脑参与学习过程,体验真实的工程设计流程。从调研设计、交流制作到测试评估、制作模型,学生们化身为一个个小小的工程师,为实现用塑料瓶载人的挑战,不断在真实情境下探索科学奥秘。
在此过程中,学生们深入体验了为提升船只的载重量、稳定性、动力性能,对造船材料、内外部构造等做出一直在改进。设计、制作、评估、完善、交流等一系列项目化过程,融合了数学、科学、艺术、技术等知识,将各学科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在动手能力中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制载人小船”课程打破了老师讲述、学生听课的僵化模式,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事物的热情,引导学生掌握实践操作的方法,进而联系真实的生活,实现对科学实验的创新思考与自主探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
湘湖未来学校“载人小船项目”源于海亮素质教育《少儿工程院》团队打造的【特色STEAM课程】。《少儿工程院》由国家课程标准研制项目负责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师大研究中心负责人郝京华教授带领专业教师团队开展研究。
与传统教育课程的设计流程不同,《少儿工程院》以创造世界、处理问题为起点,以提升工程素养为核心理念,将学生小学阶段应具备的四大工程素养为顶层设计,意图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
研发过程中,团队坚持贯彻“活化课内所学”、“提供经验支持”、“弥补生活社会经验”、“释放创意”、“培养STEAM素养”五大设计宗旨。课程下设机械、建筑、交通、能源四大领域课程和工程师基本功的技能前置训练,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玩出智慧,玩出新意,玩出名堂。在真实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尽情释放科学创意。
《少儿工程院》不仅为学生的课内知识的灵活运用提供了实践经验,更弥补了他们在生活经历、社会实践方面的空缺。这是海亮素质教育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少儿工程院》系列课程的设计宗旨,更是中国素质教育方法的理念与实践的一大探索。
- 上一篇: 怎么来控制元器件静电放电损伤的产生
- 下一篇: 男子用塑料瓶造船捕鱼 制作好的船 让邻居羡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