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案例

CASE CENTER

服务案例

CASE CENTER

关于提升市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水平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24-09-21 22:45:04 |   作者: 服务案例

  加强企业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是提升公司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实现科技成果有效产出和转化的重要方法,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推动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今年4月7日,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创新发展的意见》(广委〔2015〕7号)明确要求,修订完善创新平台管理办法,加强企业创新平台指导、管理,推行分类分级考核评估制度,探索建立企业创新平台退出机制。在实地调研、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局迅速完成了《广元市科学技术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试行)的修订完善,在全省率先推行了企业科学技术创新平台退出机制。

  为准确掌握全市科学技术创新平台运作情况,检验科技体制改革成效,今年6月份以来,我局组织专题调研考评组对2011年来牵头认定的市级企业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包括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三类研发平台)建设情况做了专题调研考评。此次考评严格按照《广元市科学技术创新平台管理办法》,采取现场考察、座谈交流等方式来进行综合评定。现将考评情况、有一定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如下。

  为推动企业科学技术创新,2011年设立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专项,认定了第一批科学技术创新平台。2013年我局将创新平台建设纳入对各县区、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目标考核,制定《广元市2013年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主要工作目标》,明确创新平台建设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并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区和相关企业,引导带动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增强研发实效。几年来,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引导、市校合作和厅市会商等有效机制,我市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有力地加速了企业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建成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三类创新平台以下简称企业创新平台)44家。

  按照《广元市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试行),专题调研组从企业研发队伍、研发方向、研发重点、研发项目等指标进行了考核测评。根据总得分进行综合评判,考评结果分为A、B、C、D四类:A类为优秀,考评分90分及以上;B类为良好,考评分为70-89分;C类为合格,考评分为60-69分;D类为不合格,考评分为60分以下。对C类者,责成其限期整改,对连续两次考核评估为C类者,撤销其资格;对D类不合格者,考核评估结束后即撤销其资格。依据《广元市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试行),评定A类18家;B类16家;C类7家;D类3家。

  1.企业创新人才队伍明显壮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运行以及管理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科技创新平台的快速发展促使了企业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借助高校丰富的人才资源,以项目为纽带,聘请了大量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为创新平台技术带头人;二是深挖自身潜力,加强对企业现有技术人才的培养,形成了结构合理、梯次科学以及功能全面的人才队伍。目前,全市科技创新平台拥有以教授、高级工程师等带领的科技创新团队28支,具有学历高、年轻化、专业性强、成果多等几个特点,为我市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2.企业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有了新提升。通过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以零八一电子集团、四川元泰达有色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广元博锐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科技型企业牵头承担全市重大产业攻关项目能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提升。2011年以来企业累计自主承担市级科技项目70项,到位项目经费近2000万元,完成科技成果鉴定93项,取得专利700余件,占四年专利总量的25.8%。在2014年全市39项重大科技成果中,通过企业创新平台自主研发产生的成果13项,占全年总数的三分之一。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涌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

  3.协同创新成为创新平台建设的新主流、新趋势。人才是创新平台建设的关键力量,着眼全市高精尖人才少现状,市委市政府自2008年以来连续7年举办市校合作会议,组织企业借助高校、科研院所智力优势,共建创新平台,进行联合攻关。先后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市级企业创新平台36家,占总数的81.8%。零八一电子集团先进装备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与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10余家科研院所开展了合作,达成科技合作协议5项,取得了科技成果10余项,申请专利10项;博锐精工粉末冶金材料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陕西理工学院等高校研发的金属粉末注射成形高致密度精密汽车零部件及相关产业化技术,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飞亚新材料有限公司耐高温高分子及复合材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开发的年产100吨具有结晶性能的含对苯结构的聚芳醚醚腈树脂成套技术,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元泰达有色金属材料有限公司铝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南大学、中航工业等单位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的超大规格闭孔泡沫铝全自动生产新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类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借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进行联合攻关取得明显成效,2014年全市市校、校企协同创新产出重大成果达26项,占全年总成果数66%,市校科技合作、协同创新成效逐步凸显。

  4.“五位一体”创新体系基本形成。通过全社会尤其是企业的合力推进,创新平台的建设,有力的带动了一批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个,省级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4个,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总面积达到32万平方米。四年累计获得省科技进步奖26项,申请专利2705件,其中发明专利620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品25个,开发重点新兴产品30个。“基于无线感知技术的工业设备运行管理系统及产品”等5个项目获得了2013年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品专项支持;“高补强性改性无水硫酸钙晶须”项目获得了2014年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品专项支持,“聚芳醚醚腈”产品项目被列入了2014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战略性创新产品。2014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3亿元,连续四年保持10%以上的增幅,以“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联盟、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五位一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成效初步凸显。

  (一)平台总量不多,产业覆盖率不高。我市现有的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以及产业研究院虽然40多家,但仅占全市规上企业总数的10%,占全市科技型企业总数的26%,反映了我市创新平台建设总体数量依然偏低,制约了企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二)研发实力不强,总体质量不高。以2014年成果产出为例,2014年各类创新平台总共产生科技成果39项,平均每个平台仅0.88项;在全市的44个市级创新平台中,仅有两个市级创新平台创建为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平台创建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仅占全市创新平台总数的6%。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了全市创新平台研发进展上还比较缓慢,成果的产出比还偏低,平台建设的总体质量和水平还不高。我们分析的主要原因为:一是受资金投入不足的影响,创新平台建设初期投入大,作用显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企业始终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考虑眼前利益较多,平台建设投入力度不够,制约着平台硬件设备的配置与更新;二是受企业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定位不准、职能偏移的影响。调研发现,部分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给提供产品质量、产品性能参数检测服务,但并未发挥出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在提升企业产品性能、攻克关键技术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科技研发以及科技创新聚集作用;三是受平台相关制度不健全的影响,大部分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还未健全平台运行管理制度、人才考核激励机制等制度,严重影响了科技创新平台软实力的提升;四是部分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撑,很难独立研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而企业又未能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科技创新平台对外进行技术交流合作的作用受到严重制约。

  (三)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带动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受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影响,新的成果市场营销推广难度增大,企业成果转化的风险被加倍放大,对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导致一些企业创新平台的成果转化、产业化步幅明显放缓,比如飞亚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聚芳醚醚腈新型复合材料至今未能大规模产业化,像新能的正负极电池技术、元泰达的泡沫铝那样的带动产业上下游迅猛发展的好成果、大成果转化产业化在全市总量还屈指可数,创新平台产生的成果对产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还不高。

  (四)扶持政策不完善,财政投入不足。市本级虽然在创新平台建设上有一定的专项支持,但调研发现,企业普遍感到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运行资金压力较大,技术研发风险高,市场回报不确定性大,小微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存在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平台投入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发展。

  (一)强化基础,全面推进,让更多创新平台“建起来”。一是营造创新氛围。大力宣传科技、知识产权工作经验,积极倡导自主创新的文化,大力营造开拓进取、奋力拼搏、不断创新的氛围,构筑起自主创新的人文环境,使科学技术创新成为一种企业精神、一种品质、一种风尚。二是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规模档次,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发展创新平台打好基础。三是加强创新平台的人才支撑。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依托市校合作平台,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鼓励企业以“科技合作、兼职、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柔性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型拔尖人才、专家、教授等,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平台建设管理与技术支撑的人才队伍。四是全面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对全市的科技型企业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从中筛选出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利用市校合作等平台,借力高校、科研院所的智力和成果,以独立建设或合作共建的方式,建立起一批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到2020年,力争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的科技创新研发平台50家,全市创新研发企业总量达到100家。

  (二)提升服务,加强共享,把更多创新平台“用起来”。整合现有的科技资源,构建一个开放共享和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该中心一方面加强与企业间的沟通,加深对产业的调查研究,根据全市新兴产业、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重点产业的中、长期发展需求,组织相关科技创新平台进行联合攻关。另一方面,对一些已经建成的研发平台,促成产业同类企业创新平台有偿共用,创新成果有偿共享,杜绝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现象发生,加快提高我市科技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三是整合生产力促进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检测分析中心等平台的职能,构建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公共技术服务和创新创业服务等具有多个子功能的综合服务平台,为全市企业、产业科技创新提供技术转移、分析检测、成果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为全市中小企业科技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予以有力的支撑。

  (三)完善机制,严格管理,让更多创新平台“动起来”。一是加强目标责任管理。把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运行和管理实施年度考核,重点对投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校企院企合作、课题研究、专利和成果等工作指标每年进行分解量化,实施目标责任考核管理。对管理不善、无研发课题和成果的科学技术创新平台严格执行退出机制,将运行效果差、考评结果差的技术创新平台企业或单位纳入“黑名单”,不再作为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和承担单位,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良性发展。二是建立完善财政后补助机制,对建立创新平台的企业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以项目为支撑,推进全市的创新平台建设,并对创建成功的国省级创新平台按照相关政策给予奖励。三是完善平台融资机制。搭建银科和风险投资对接平台,支持金融机构为企业研发提供知识产权等科技信贷产品和服务,形成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市场化体系和梯次研发机制,不断拓宽企业研发投融资渠道。四是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引导企业更加重视科技研发投入,争取到2020年,全市科技创新平台财政科技投入占科技应用研发经费支出比例达到20%。

  (四)梯次培育,重点培养,让更多创新平台“强起来”。围绕全市工业“5+2+1”产业、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和地方重点支持发展产业,在龙头企业率先建立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对已建立的创新平台进行梯次培养,每年选择一批运行良好的市级创新平台进行重点培养,逐步培育成为省级、国家级的创新平台。对创新成效好的企业创新平台在引进建设、成果申报、项目实施等方面予以支持,在市本级予以重点支持的同时,也积极围绕各类平台组织申报项目,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对申报、创建成功的国家级、省级的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各类创新平台加大资金奖励和项目扶持力度,鼓励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做大做强。通过创新平台的梯次培育、重点培养机制,推进一些创新平台在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取得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动力,成为全市产业创新发展的典范和品牌,带动其它企业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到2020年,力争建成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家,省重点实验室3-5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