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AMOLED屏产线百花齐放 但折叠屏仍处于概念阶段
……进入2019年,全球对新的智能手机的新尝试开始爆发,而“折叠”无疑是其中最受追捧的“网红”。
细数之下,不论是即将在2月24日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抢新年首发的华为5G折叠屏手机和三星Infinity Flex,还是近日引发“口水战”而炒作火热的小米折叠屏手机和柔宇FlexPai,亦或是中兴Axon M的横空出世,无不引爆着折叠屏变革手机行业的狂想。
然而,虽然折叠手机炙手可热,但要实现从概念到真正落地,恐还有非常长的一段路要走。
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凯文·凯利(Kevin Kelly)在其《失控》中曾言,未来人类社会就是一个屏幕世界。对于未来智能手机形态而言,屏幕的柔性技术也是其根本。
综观全球AMOLED屏供应链,除了三星掌握95%左右的市场占有率外,还有LG Display 、京东方、深天马、维信诺等,国内AMOLED产线已是遍地开花,用全力猛踩油门的速度前进。
以京东方为首,在成都、绵阳、重庆、福州都有规划第6 代AMOLED 屏产线亿元。按京东方的规划,目前在产或规划产能均为48K/月,且已成功量产并推出柔性显示屏的生产线%以上。
另外,维信诺也在固安、合肥两地有AMOLED屏产线代AMOLED 屏产线涵盖柔性和刚性产品;柔宇的AMOLED屏产线则落地深圳。根据目前各面板厂已发布的资本预算,未来几年国内将有超过10条6代AMOLED生产线投产,但各产线的良率都仍有待提升,工艺仍待突破。
尽管,随着上述一大批AMOLED面板厂的投产、柔性屏技术的逐步成熟,加速折叠屏的到来与折叠手机的面世,但仍处于“尝试”阶段。
据IHS Markit发布的《AMOLED&柔性显示器信息服务》预测,到2025年可折叠AMOLED面板出货量将达到5000万片,占AMOLED面板总出货量(8.25亿)的6%,占柔性AMOLED面板总出货量(4.76亿)的10.5%。另据群智咨询数据估计,预计2019年全球折叠手机规模约90万台。
相比于全球14.2亿支智能手机出货量,如此“小产量”似乎并不让人意外。以京东方为例,按京东方高级副总裁张宇的说法,京东方2019年柔性屏产线一年的产量会有一千多万片,而其中用于折叠屏的仅会在百万量级。
究其原因,是因为如果屏幕要变软,甚至做到可折、可卷,就得把既有架构中所有的“玻璃基板”换成如聚酰亚胺(PI,Polyimide)塑胶的“软性基板”,但改用新材料的同时也面临着耐高温、频繁弯折引起的加速磨损、透光性与制作流程与工艺等多个难题。
***地区工研院光电研究所副所长李正中就曾指出:“目前可折叠 AMOLED 面板的生产良率可能只有硬式OLED 面板的一半而已。”这也就是为什么尽管不少面板厂都曾对外展示可折叠面板的原型,但却没有一家实际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
手机外部方面,折叠屏与铰链的贴合角度问题仍然是一个大难点。第一手机研究院院长孙燕飚称,“折叠手机最大的问题是完整展开后的显示效果是否和展开前一样,或者说能否很接近。物理性折叠会带来折叠的转轴,中间缝合部位显示效果是有问题的。”
另一方面,针对内部元器件,比如电路板、电池需要适应可折叠屏幕的要求,亦需要有一定的柔性度。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厂商需要制作出能应用到智能手机和平板设备上可弯曲的电路板,在操作设备时内部元器件需要经受大量的弯曲和非弯曲循环。
同时,手机内部空间元器件的摆放与设计更需要全产业链合作。张宇表示,“电池、柔性线路板,这么多东西怎样把它做得更柔性。如果只是折叠那还容易一点,电池等还能安装在手机的一侧。如果是全柔,那就不单单是屏的问题,整个产业链上都需要去配合,手机量产的难度可想而知。”
此外,一个新硬件形态的推出还需要系统层面的支持。用户在屏幕折叠的时候,如何更好地利用折叠产生的屏幕曲面,这个对于日常操作来说也很重要。而这也需要系统开发商适配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在折叠和翻开时手机和平板界面状态可进行转化。
回顾2017年的“全面屏”大爆发至今,乃至未来的“折叠屏”,都是人们在对更广阔视野的向往下,对屏幕尺寸的无限追求。所以可预见的是,在折叠手机落地之际,不单是上游设备、材料等零组件供应商与中游生产商的技术创新,更是全产业链的协同配合,种种挑战也代表手机行业另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供应链,除了三星掌握逾 90% 市场占有率外,其他供应商有 LG Display 、京东方、深天马、维信诺、和辉光电等,
已是遍地开花,以京东方为首,在成都、绵阳、重庆、福州都有规划第 6 代
毫无疑问的,随着苹果翻牌 UWB,将 UWB 技术植入到 iPhone 以后,业界对于 UWB 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格局将逐步加强,5G机器人、工业CPE、车载模块等行业应用终端形态将不停地改进革新涌现,持续扩大5G终端外延。随着支持Sub-6GHz 5G网络基础设施部署和支持毫米波波段设施技术完善推广,支持毫米波通信的终端类型将有所上升,5G全场景终端生态将进一步完善。
边缘侧和端侧智能芯片的发展竞争更为扩散,尤其是在端侧涌现出面向不同场景的芯片架构。
”,下面就跟着科兰通讯小编共同来看看双绞线的发展历史吧。 布线系统双绞线类别发展
。中研普华推测,2025年AI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4500亿,2030年